伏羲山景区管委会的沙古堆村,位于新密市西北部的偏远山区,伏羲山景区管委会的东部,这里海拔1100余米,面积约3.9平方公里,全村共有14个村民组,430户,1500口人,耕地1224亩。沙古堆村北依神仙洞村,东临楼院村、五虎沟村,西靠尖山村,南接米村镇的白槐村。县道石尖路穿村而过,这里处于通往神仙洞景区的要道,物产丰富,英才辈出,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。沙古堆村与周边地点:榆树庄,北地,上沟脑,西沟,张庄,羊台嘴,倒沟峪,西脑,南滩,南咀,驴蹄坡,高咀寨等。
据说沙古堆原名沙孤堆,“古”和“孤”是同音字,且便于书写,所以现在的行政村名称为沙古堆村。沙孤堆的来历:因村北方有一道砂石孤岭, 再加上村内有一寺院因红砂石孤岭而起名红孤寺,沙古堆村由此得名。
唐朝时期,在寺院沟(今称寺人沟)建有一寺院叫红孤寺,该寺占地20余亩,规模宏大,而且香火旺盛,胜过少林寺而无不及。到了宋代,该寺院有一主持叫铁连锺,他背离佛道、欺男霸女,无恶不作。为躲避这一“瘟神”,村民背井离乡,举家外迁,从此方百里不见炊烟。此事引起当朝皇帝重视,于是派杨家女将杨排凤带兵围剿,杨排凤斩杀了铁连锺,铲平了寺院,从此红孤寺灰飞烟灭。
沙古堆的历史变革:解放前,沙孤堆叫沙孤堆保,隶属米村镇管辖,辖有今天的神仙洞、五虎沟、楼院。保下有若干个家长,慎玉德,慎龙曾先后干过保长。
建国后,沙孤堆改为沙孤堆乡先是隶属米村区,后又隶属北召区,办公地点设在南庄,管辖范围仍是原来保的范围,时任主席张坤,乡长邢驴。1958年前后,沙古堆改为沙古堆大队,大队部仍在南庄,辖有14个生产队,时任大队支部书记张毛,大队长张五。1960年前后,大队部开始迁至现在的南咀组。1964年,尖山成立乡政府后,沙古堆的隶属改为尖山乡。1966年文革”开始后,尖山乡更名为尖山人民公社,沙古堆仍是沙古堆大队。刘玉钦、孙文录、张盼河先后任大队党支部书记。慎丑、王烈江、李磙、张小宝曾先后任大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