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服务
栾川县3个深山贫困村建起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
作者:suihongkun 日期:2016-11-11 浏览

初冬时节,栾川县白土镇的柿子红了,漫山遍野。柿子树下,祖辈在山沟里种庄稼的乡亲正尝试一件新鲜事儿——种芍药。

种花这事儿稀罕,很快在山村里传开了。听说种花效益不错,来打听的村民不少,想跟着种的也不少。如今,栾川县的3个贫困村相继种上了芍药,今后还将种植牡丹。村民静待来年春暖花开。

山区建起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

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,建设现代农业强省,提升壮大现代粮油产业、现代畜牧业、特色农业,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打造一批全链条、全循环、高质量、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。

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,着力发展以牡丹为重点的花卉苗木、精品果蔬等特色高效农业。

牡丹产业是我市特色农业之一。今年,我市明确将牡丹(芍药)鲜切花打造成我市观赏性牡丹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,引导支持在海拔较高的栾川、嵩县等山区发展新的鲜切花基地,示范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参与,扩大种植规模,拉长采收期,提高产业效益。

经市牡丹办牵线搭桥,牡丹专家前期实地勘测、考察,我市牡丹(芍药)鲜切花生产企业洛阳神州牡丹园与栾川县白土镇、赤土店镇、三川镇达成合作,在高海拔山区建设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。

种芍药、种牡丹,这事中!

首个基地落户白土镇。花该种在哪儿?作为镇长,魏敏锋再三思量。

槲树庙村是白土镇的贫困村,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,该村被选中发展牡丹(芍药)鲜切花种植200余亩。10月下旬,该村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种植完成,未来还将继续壮大。

“土地流转后,村民既能拿地租,又能参与种植。”魏敏锋说,等发展成熟,还将采用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由企业提供优质种苗,指导农户自行栽植,统一管理、采摘、收购。

花开时节,这里将花海连片、花香四溢,还能通过建设牡丹特色村庄、小镇,吸引赏花客,发展乡村旅游。

魏敏锋介绍,发展牡丹(芍药)鲜切花种植,预计可实现年收益300万元,直接受益村民100余户,带动贫困户等劳动人口600余人就业。

昔日种粮人走上种花转型路

这股“种花风”也刮到了赤土店镇白沙洞村和三川镇祖师庙村。

冬日午后,白沙洞村五组村民吴成斌、邱勤夫妇,吃罢饭顾不上午休,便扛着锄头、挎着篮子到地头种芍药,他们想赶在天黑前,早点完成分配的任务。

吴成斌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,夫妇俩都64岁,此前种植玉米、土豆等。因白沙洞村地处深山,海拔1300米左右,缺少灌溉水源,种庄稼基本看天吃饭。“旱时少收点,涝时长不熟,再加上肥料等,一年到头落不了几个钱。”吴成斌说。

牡丹、芍药比较耐旱,即便种在非水浇地上,成活率也不低。得知村里要建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,吴成斌将家里近4亩地流转出来,改为种花。他算了笔账:每亩地每年租金650元,每人干一天活挣60元,他和老伴两人每天能赚120元。秋、冬季节翻地、种植、浇水;春季锄草频繁;花开时节,争分夺秒采摘;夏季打理花田……一年四季基本都有活干,收入比之前种地强多了。

种粮人改种花,不只是吴成斌夫妇。记者在白沙洞村村头的大田里看到,冬日暖阳洒在黄土地上,60余名村民挥锄洒汗种芍药,干劲儿十足。

“这不比种庄稼看天吃饭强?”采访中,不少村民都表达了对种花相似的想法。

期待春暖花开,日子越过越好

截至目前,神州牡丹园已在栾川县建起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500余亩,其中,槲树庙村发展200余亩,白沙洞村和祖师庙村共发展300余亩。

“明年,我们还将在这里建设牡丹(芍药)鲜切花基地1000亩,未来3年至5年,基地总面积将扩至5000亩。”洛阳神州牡丹园销售部经理赵袁成说,产品主要销往北美、南美等海外市场。下一步,该园计划在扩大牡丹(芍药)鲜切花生产基地的基础上,打造豫西地区牡丹(芍药)出口基地及品牌;同时发展多种花卉苗木,打造豫西地区花卉出口专业基地。

芍药的根茎已被埋在黄土之下,村民期待春暖花开、日子越过越好。(洛阳日报记者 赵佳 通讯员 章笑艳 李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