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
洪洛河流水潺潺,夹岸山峦层林尽染,白墙黛瓦的民居沿沟而建、错落有致,一路走,一路看,真有陶渊明笔下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”的感觉。这幅画面,来自于被誉为栾川沟域经济“策源地”的庄子村。
5年前,庄子村的形象是一条沟,两面山,冷冷清清。现在,洪洛河河沟串起的以庄子村为主的“沟域经济带”,已是生态美、百姓富、发展可持续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。
若把庄子村“沟域经济”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命题,那么,这背后蕴含的经验和理念值得深度解析,以供生态涵养区山村借鉴。
蝶变
从“靠山吃山”到“以景赚钱”
踏进庄子村,一处竹林掩映的农家宾馆是村民郭留太的家。“一年毛收入有百十万元,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。”郭留太言语间不露声色,而他可观的收入让大家出乎意料。因为在这栋别致的三层小楼旁边,一座破败老院落,就“诉说”着老郭一家几年前的清苦生活。“现在的日子,以前不敢想。”老郭说。
庄子村位于前往龙峪湾景区的必经之路。10多年前,村里零零星星出现了几个农家宾馆。说是宾馆,其实就是在老屋里摆了几张床,吃住一天也就20元。当时,老百姓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山上的山茱萸、核桃、板栗等经济作物。
2012年,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,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发展“快车道”。当地政府围绕“发展沟域经济,建设美好乡村”的思路,以庄子村为中心,沿沟辐射卡房村、蒿坪村,打造沟域生态旅游区。
如今的庄子村,农家宾馆数量达到116家,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,床位突破4000张,卡房村、蒿坪村的生态旅游发展也紧随其后,旅游旺季雇用的外来人员有数百人之多。“2010年,回村任职时,乡亲们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。今年有望突破2万元大关。”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温天序说。
模式
从“政府主导”到“自我管理”
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庄子村的“蜕变”也经历了从“政府主导”到“自我管理”的过程。
生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,也是打开市场大门的“金钥匙”。早年,对于伏牛山深处的庄子村来说,“大生态”不言而喻,缺乏的是特色“小景观”。
鉴于此,当地政府决定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,把群众房前屋后点状、片状的耕地流转出来,种植花卉,打造景观。“山里本来耕地就少,不种庄稼种花草,岂不是本末倒置?”一开始,群众都对土地流转颇有微词。
新路遇荆棘,难免有刺痛。为消除群众疑虑,镇里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组织数十名干部群众奔赴成都“旅游”。“出去一看,真是开了眼。”郭留太说。
思想包袱卸下了,可基础设施谁来建,景观设计怎么搞,群众建房钱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。
倒逼之下,闯出了一条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群众参与”的新路。
庙子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决议,把打造以庄子村为核心的沟域经济示范点作为全镇工作重点,集中人财物力精心规划建设,完善支撑;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“信用村”,引导村民树立“用信用换财富”意识,量身打造“美丽乡村”贷款产品,最高为村民升级改造家庭宾馆提供40万元额度的低息贷款,破解融资难题;筑巢引凤、开放招商,在大环境营造基础上,吸引旅游地产、旅游经营项目投资……仅仅3年时间,庄子村彻底换了模样,处处花草林荫,移步换景,农家小院设施完善,别致惬意。
如今,在旅游市场大潮中,庄子村已熟谙“游泳本领”,并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。自今年起,当地政府投资的绿化景观、环卫设施、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,全部移交庄子村自主管理、持续提升。
理念
从“回归乡土”到“庄子经验”
在庄子村走访,最直观的印象是建筑疏密有致,景观因地制宜,管理井然有序,丝毫不显夸张、臃肿和造作。细细梳理,不难发现庄子村守住了“回归生态、回归乡土”的理念。
近几年,尽管乡村旅游的“吸金”效应不断显现,但庄子村的农家宾馆建设并未肆意扩张。“留白也是一种艺术。如果大拆大建、无序开发,不仅景观效果大打折扣,到头来将是‘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’。”庙子镇旅游办主任王留平说。目前,村内农家宾馆大都在村民旧居基础上改建,建筑风格均经过专业设计,但凡新建、扩建都慎之又慎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生态景观营造上,庄子村坚持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树,每一种花卉、林木的选择均综合考量气候条件、经济成本、景观效果等因素。如今,玫瑰、月季、美人蕉、石竹等多年生观赏植物依山就势,合理搭配,同样呈现出不一样的绚丽。
自我管理、自我完善是庄子村运作模式的一次革新。“在镇村指导下,我们在行政管理之外,成立一个特殊的村民自治组织——庄子村农家乐协会。”温天序说。该协会统筹指导管理农家乐环境卫生、菜品质量、游客投诉等事宜。目前,以协会为依托,村内公厕、污水处理、自动提款机等配套设施正同步提升。
开发与保护并重,生态与乡土共生,管理与提升同步……沟域经济的“庄子样本”,耐人寻味、值得深读。